發布時間:2022-08-02 16:54:55
“我一直在國內,說我跑路的人太惡毒了,而且每日優鮮的高管都在北京?!?/span>
這是7月29日,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對于跑路傳聞的回復。
據媒體消息,徐正這幾天一直在與投資人接觸,但目前還沒有定論。
而截至7月30日,每日優鮮在美股的股價為0.12美元/股,以2021年6月25日上市的發行價13美元/股計算,市值蒸發了99%。
隨著每日優鮮宣布關閉“極速達”業務的消息被曝出后,隔天就有一條15分半的會議錄音流傳于網絡——
約700位員工被通知結束工作,公司“原地解散”。
對于“解散”“裁員”消息,每日優鮮官方目前還未給出答復。
但一時之間,這讓每日優鮮成為了熱搜???,更成為了電商人的飯后談資。
其實在今年3月,每日優鮮就已經開始大面積裁員,從原本的2000+人,減至不足900人,供應商們也頻繁登門“拜訪”。
而此次關閉的“極速達”業務,深受消費者的喜愛,曾令每日優鮮用戶數一度突破3000萬,并在8年內拿到了超110億的融資。
每日優鮮的一生如同過山車般起伏不定,高開低走的命運逃不開這三個關鍵點——前置倉&加盟&營銷。
前置倉,解決了生鮮商品的最大bug——新鮮度,又用最短30分鐘送達的服務令每日優鮮躋身一流生鮮電商之列。
在2019年,每日優鮮前置倉達到了1500家。
而數量的增長意味著成本的疊加。
據悉,生鮮前置倉不同于普通倉庫,保存生鮮的冷柜需要24小時保溫,一個300平的站點一年的電費就得20+萬。
而彼時還是資本寵兒的每日優鮮,在一年內燒光了8個億,只為搶占市場,占據用戶心智。
有消息稱,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用戶,每日優鮮至少要激發6次下單,這需要平臺不停地打折、發優惠券,力度最大的優惠券是“99元減80”,因此算下來每個用戶的獲客成本,至少是200元。
于是,每日優鮮的用戶數激增至3100萬,在2020年里有效訂單超過了6510萬。
如果在沒有平替的情況下,每日優鮮或許還能走得更遠,但在生鮮電商橫出的年代里,用戶只會選擇最劃算的平臺。
一旦平臺沒有了補貼,用戶立馬就會“翻臉”。
當獲客成本與倉儲成本超出預期時,每日優鮮向公眾開啟了加盟通道。
只需5-10萬元的保障金,就能承包一個閑置的前置倉。
看似美妙的收益,只不過是每日優鮮將虧損轉嫁給無辜加盟商的方式。
如果加盟商訂單不超過100時,幾乎無法盈利,可一旦超過后,各項環節成本增加,入不敷出。
所以為了盈利,不少站點選擇了壓貨、囤貨,甚至關空調,導致顧客買到了腐爛、發霉的不新鮮食材。
頻繁暴雷的平臺,令消費者喪失了信心,脫粉是自然而然的事了。
截至2021年12月,每日優鮮活躍用戶數已從原先的3000萬縮水至571.7萬人,而那1500個前置倉,也已降至600余個。
而在2018-2020年期間,每日優鮮四年累計虧損達到了約105億元。
三、拖欠供應商16億,職工斷繳社保
7月29日上午,每日優鮮在北京順義的5層辦公樓已人去樓空,大廳沙發上坐著催款要債的供應商。
在現場,有供應商已被拖欠貨款近2年時間,而拖欠金額較多的一家公司則接近百萬。
一位供應商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吐露苦水。
據了解,每日優鮮在去年三季度就已拖欠供應商16.25億元,平臺的法律訴訟案件,總金額超過2500萬元。
與此同時,受到牽連的還有平臺員工們。
7月28日,有消息稱在每日優鮮一個20分鐘的線上會議上,700多名員工被強制離職,沒有工資、沒有補償,連社保公積金都斷繳了2個月。
而這一切,都歸結于融資未到賬...
7月14日,每日優鮮表示與山西東輝集團簽訂戰略投資協議,獲得其2億元的股權投資。
但有員工稱,目前融資仍未到賬,且已過最終截止的打款期限。
而這“小小”的2億元,或許是壓垮每日優鮮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事件發酵后,供應商、員工陷入了恐慌,每日優鮮高管們集體“失聲”,創始人徐正僅出面表示了“沒有跑路”。
自上市后,每日優鮮就掀起過一波大裁員,并陸續將員工合同改簽到關聯公司,正式員工變成外包。
2022年平臺裁員頻率大肆增長,目前每日優鮮飛書群員工人數就從3000多人,至如今的891人,個別部門裁員率超過七成。
而這一切結合著現在的現象,似乎充滿著“陰謀論”。
7月18日,每日優鮮多位高管包括徐正相繼退出,法定代表人由曾斌變更為孫玉英。
而這些舉動猶如3月底宣布破產倒閉前的生鮮團購電商十薈團一樣,如出一轍的行為讓每日優鮮“破產清算”的傳聞愈演愈烈。
每日優鮮,曾是資本眼中的明星項目,搶先在叮咚買菜上市后,似乎也要搶先退市了。
短短八年一瞬而逝,燒光了百億元,也沒有做成前置倉這門生意。
前置倉宛如一把雙刃劍,解決了生鮮買賣中的保鮮問題,討好了消費者的歡心,但卻徒增了成本高居不下的難題。
這個話題是否是偽命題,時間會給出答案。
而當下最要緊的是,誰能成為每日優鮮的“救世主”?